京山桥米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其产业链发展不仅关乎地方农业经济,更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的重任。当前,京山桥米产业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市场拓展瓶颈、品种退化、精深加工短板及产业链协同不足等诸多挑战。本文将从产业链基础剖析出发,结合问题挑战,探索京山桥米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与实施建议。
一、产业链基础剖析
京山桥米能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历史文化根基
追溯历史,京山桥米自明嘉靖年间起便成为皇室贡米,历经500余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湖北京山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坚实的基石,为京山桥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产业发展现状
京山桥米凭借独特的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和“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逐步构建起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绿色稻米产业集群也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在种植环节,“五良”融合策略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是建良田,推广“小田并大田”经验,发展订单规模经营,打造出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优质粮田,为优质稻谷的产出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育良种,支持国宝桥米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新品种试验筛选、品种抗性改良、桥米增香和基因标识等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三是施良法,积极推广水稻智脑、一喷多促等绿色防控技术,确保稻谷在生长过程中减少病虫害侵害,实现绿色生长;四是推良机,推广智能农机和数字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基地,京山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五是定良制,建立涵盖全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广京山桥米相关技术规范,实现标准化生产,保障了稻谷品质的稳定性。
加工环节是提升京山桥米附加值的重要阶段。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着力点,实施“六双”(双基地建设、双龙头培育、双园区创建、双机制创新、双品牌提升、双融合发展)行动。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成功开发出低GI功能米、米蛋白、稻米油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桥米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销售环节,京山桥米积极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拓展市场。与京东等平台合作,一是充分借助平台资源优势,构建全域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二是打造电商平台矩阵,通过精准的营销策略,创造全网流量产品,成功树立“地标大米”全国标杆,让“京山桥米·香飘万里”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产品畅销全国。
(三)引入科技赋能
搭建“三大科研平台”,建成京山桥米科技小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支持国宝桥米公司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南繁”基地优势,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同时,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专家帮扶”行动,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精准帮扶和技术指导。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智能化加工系统、数字化种植平台等技术,实现种业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问题与挑战
尽管京山桥米产业链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仍存在一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与品牌的困境
一是销售渠道地域依赖性强。目前,“京山桥米”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占据湖北大米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但在广东、浙江等省外地区,消费者认知度较低,市场渠道拓展困难重重,这严重限制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二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虽然“京山桥米”品牌价值已达414亿元,但与品牌价值700亿元的“五常大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品牌宣传缺乏持续性,后劲不足,导致品牌曝光度难驻持续提升。同时,品牌维权和产品溯源体系不完善,恶意抢注“京山桥米”近似商标现象频发,2022年以来查处20余起假冒案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破坏了“京山桥米”品牌形象,削弱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种业与生产的难题
一是桥米品种退化突出。京山桥米3个品种均属于常规优质稻品种,存在常规优质稻品种易退化的共性问题,抗倒伏能力下降,导致亩产稳定性受到影响。目前仅国宝桥米公司一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育种,新的品种培育进展缓慢,短时间难以取代现有品种。
二是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京山市现有60家稻米加工企业,多数为初级加工型企业,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产品研发能力弱,主要依赖传统大米销售。在绿色稻米全产业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招大引强力度不足,桥米米汁、桥米粉丝、桥米酒等新功能产品市场占有率仍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链协同不足
一是中小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弱。部分深加工技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转化能力,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导致这些技术无法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循环经济模式不完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不高,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形成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持续开展良种繁育。一是充分利用海南50亩“南繁基地”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培育。通过筛选、纯化优良株系,在湖北进行品种比较和扩繁,加速抗倒伏、高产品种的审定进程,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种子资源。二是支持国宝桥米公司组建专业种业公司,加强育种科研力量,完善育种体系,为2027年申请自主品种权做好准备。三是利用80亩京山桥米“三圃”基地和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持续开展品种提纯复壮,确保良种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
(二)深化全产业链布局。一是强化项目招引,围绕绿色稻米全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促成现代农业一体化加工基地、婴幼儿高档食品、即食食品生产基地、稻米油深加工等项目签约落地,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为火流星绿色稻米全产链项目、全兴米业绿色稻米产业园项目、绿丰农业京山桥米智能化加工生产线项目等提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推动项目尽快达产。三是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共享与统一化标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江汉大米”核心企业和后备企业,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一是全力融入“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以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联合京东、中粮等平台包销核心产区产品,拓展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市场;二是持续开展品牌宣传,投放“江汉大米”“京山桥米”户外广告,用“京山桥米”冠名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将农耕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借助农文旅融合的力量,提升品牌溢价,增加品牌曝光率和知名度,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启动“京山桥米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工作,支持京山桥米协会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开展2025年品牌价值评价,通过专业评估提升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政策与机制保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京山桥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京山桥米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广“惠农e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为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合作提供资金保障,确保产业资金链稳定。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检、警、农、市”跨区域执法协作,加强跨区域协作机制,打破市场壁垒,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地理标志保护联盟,维护品牌权益,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