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粮食安全,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市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26.72亿元,可比增长5.40%,其中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6.55亿元,增长7.1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21亿元,可比增长4.67%;其中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7.73亿元,可比增长7.05%。
二、农业生产增面增产
(一)粮食油料增面增产喜丰收
全市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两手抓,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粮油稳产增收,生产喜迎丰收。一是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3年,全市粮食收获面积162.88万亩,同比增长0.08%;粮食产量66.19万吨,增长0.74%。夏收粮食收获面积44.52万亩,同比增长0.92%;夏收粮食总产量9.92万吨,增长2.07%。秋收粮食收获面积114.16万亩,同比下降0.41%;秋收粮食总产量54.45万吨,同比增长0.34%。从粮食品种看,冬小麦收获面积43.19万亩,同比增长1.32%;产量为9.68万吨,增长2.50%。早稻收获面积4.20万亩,同比增长4.85%;产量为1.81万吨,增长5.53%。中稻和一季晚稻收获面积80.31万亩,同比增长0.10%;产量为45.21万吨,增长0.11%。晚稻收获面积6.51万亩,同比下降0.53%;产量为2.96万吨,下降0.48%。二是油料作物增长显著。全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9.42万亩,同比增长13.05%;油料产量6.66万吨,增长9.68%。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32.93万亩,同比增长15.85%;产量为5.49万吨,增长11.85%。
(二)经济作物生产供应充足有保障
全市加强产业指导与服务,经济作物扩面增量,稳产保供能力进一部提升。一是蔬菜增产基础牢固。今年气候适宜,土壤墒情较好,适宜播种白菜、甘蓝、萝卜。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24万亩,同比增长1.86%;蔬菜产量42.12万吨,同比增长2.81%。近年来在永漋镇设施蔬菜不断扩大,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形成规模化种植,采用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精耕细作、间套轮作,土地利用率较高,一年可达3-4茬。二是园林水果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年末果园面积发展至4.64万亩,全年园林水果产量8.89万吨,同比增长2.13%;瓜果类产量5.03万吨,同比增长0.10%。其中,梨子仍为主导,产量5.85万吨,占比65.80%。柑橘类、桃等长势喜人、挂果率高,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8%、4.81%。此外,近年来葡萄种植产业火爆,全市葡萄果园面积4955亩,产量7076吨,丰产期亩产达3000斤,亩产价值2万元。
(三)畜牧业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全市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把抓好生猪生产和促进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作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住畜禽养殖基本盘。一是生猪存出栏双增长。截止2023年底,全市生猪存栏52.78万头,同比增长5.2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03万头,增长3.41%;生猪出栏91.84万头,同比增长2.11%。二是牛羊养殖有所下滑。截止2023年底,牛存栏13821头,同比下降0.05%;牛出栏15454头,同比增长4.55%。羊存栏6.14万头,同比下降5.36%;羊出栏6.37万只,同比增长0.26%。三是家禽养殖势态稳定。截止2023年底,家禽存笼1498.04万只,同比下降2.93%;家禽出栏1415.95万只,同比增长0.09%;禽蛋产量5.41万吨,增长4.98%。
(四)渔业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全市持续加快淡水养殖基地建设、加强水产食品的监督管理和强化宣传与技术服务,淡水产业较好发展。全市放养水面22.80万亩,与去年持平;完成水产品产量8.90万吨,同比增长4.52%。其中,小龙虾养殖面积18.28万亩,同比增长4.40%;养殖产量2.08万吨,增长38.20%。全市完成龟鳖养殖面积9.00万亩,同比增长5.90%;养殖产量1.59万吨,增长14.40%。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支撑体系不强
全市水利灌溉工程渠系配套差,不能充分发挥抗旱、排涝作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10月中旬至十月底,全市雨水较多,15个乡镇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农田土壤湿度大,部分地块仍有积水,对秋冬播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生猪价格波动下行加大稳产难度
从全年生猪价格看,生猪出栏价格至6月末跌破14元/公斤关口后呈低位震荡走势,同期活猪均价为17.2元/公斤,同比下降18.6%;猪肉均价为24元/公斤,下降25%。生猪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严重下跌,生猪养殖成本维持高位,养殖场(户)利润空间缩小。
(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仍需加强
全市着力发展“六个一”工程,聚焦产业链融合,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本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销售、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2024年工作建议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保障粮食最低收购价与种粮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二)加大生猪生产稳定力度
一是强化防疫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常态化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健全从养殖、调运、屠宰、加工、流通、餐厨各环节的非洲猪瘟检测制度。二是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重点对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企业提供金融和政策扶持,降低生猪养殖的生产成本,稳定生猪产能。三是健全生猪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生猪生产市场消费监测分析,防止生猪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稳定生猪养殖预期收益。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二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依托优质稻、畜禽水产、食用菌果蔬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是抓好农业项目谋划实施。密切关注国家、省、市农业农村项目投资导向,重点围绕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六个一”工程等方面深入谋划,力争全市项目尽可能多的挤入国家、省项目“笼子”,获得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