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荆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又稳又好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1亿元,可比增长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一、全年农业生产情况
(一)种植业生产丰收
1.粮食生产实现“三增”。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703.82万亩,同比增加2.51万亩,增长0.4%;单产417公斤/亩,同比增加4.18公斤/亩,增长1.0%;总产293.49万吨,同比增加3.98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40.63万吨,增长1.2%;早稻产量2.01万吨,增长4.9%;秋粮产量250.85万吨,增长1.4%。
2.油菜籽产量达到新高。全市油料播种面积256.33万亩,增长8.7%;油料总产量44.51万吨,增长8.1%。其中油菜籽面积224.15万亩,增长9.3%;总产量37.28万吨,增长8.1%。油菜籽面积、产量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3.果蔬种植稳步增长。全市水果产量67.69万吨,增长3.0%。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双增”,完成蔬菜播种面积85.25万亩,增长2.9%;蔬菜总产量203.44万吨,增长3.9%。
(二)畜禽养殖平稳发展
1.生猪出栏增长,价不保本。全市生猪出栏390.45万头,增长4.1%;猪肉产量30.63万吨,增长5.5%。2023年末,生猪存栏224.18万头,增长2.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1万头,下降3.4%,基础产能合理减少。12月肥猪出栏均价15.53元/公斤,同比下降28%,环比增长4.3%,生猪价格仍低于成本线。12月底到2024年元月是传统消费旺季,生猪供给过剩的情况将有所缓解,但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2.牛羊产能增加,盈亏平衡。全市肉牛出栏8.12万头,增长5.5%;肉羊出栏39.7万只,增长0.5%。活牛、活羊出栏平均价格分别为31.2元/公斤、36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2.5%,10%,环比分别回升3.8%、5.8%,位于盈亏平衡点。
3.家禽养殖稳定,价格略增。全市家禽出笼4427.67万只,增长0.2%;禽肉产量5.9万吨,增长0.2%;禽蛋产量14.43万吨,增长4.7%。12月末,蛋鸡均价约12元/公斤,同比增长3.4%。
(三)渔业生产规模扩大
1.产量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水产品产量52.30万吨,增长5.9%。水产品产量增量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增面积和改造基地增产,通过新增面积及改造基地增产达16200吨。二是设施渔业产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市新建成湖北兴祥、钟祥明盛、湖北旺隆、沙洋官垱尚泽和沙洋泽泰等一批骨干设施渔业基地,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0.2万立方米,设施渔业增产4080吨。三是大力推进大水面增殖渔业示范推广工作,增殖渔业产量有较大提升。
2.销售价格升降不一。全年草鱼价格均价为10.6元/kg,同比降低8.62%,黄颡鱼、鳝鱼、中华鳖等特色水产品价格平稳,小龙虾综合价格29.5元/kg,同比降低8.6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高、虫害多,影响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据了解,粮食生产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由2020年的亩均225元上涨至目前的335元,增长49%,其中化肥亩平增加投入80-100元,农药亩平增加投入15-20元。受冬春干旱、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土壤病虫残卵较多,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病虫害多于上年。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升高,部分农民种植目的变为满足家庭日常生活。
(二)生猪价格波动下行,加大稳产难度。2023年,生猪出栏价格一路下跌,至6月末跌破14元/公斤关口后呈低位震荡走势,生猪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严重下跌,生猪养殖成本维持高位,养殖场(户)利润空间缩小。猪粮比价达到4.3:1,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一些养殖场对市场持谨慎观望态度,补栏节奏放缓;散养户压缩养殖规模,不敢补栏扩产。
(三)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支撑体系不强。水利灌溉工程渠系配套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抗旱、排涝作用,“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10月中旬至月底,我市雨水较多,农田土壤湿度大,部分地块仍有积水,对秋冬播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有关建议
(一)施良策、促融合,提升种植意愿。一是降低种植成本。政府要“搭好台、唱好戏”,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冬闲田,减少季节性撂荒,利用政策奖励资金,在最佳农时落实免费耕地旋田、免费提供种子、免费发放专用肥料等农资,激励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着力引导和培植大户,有效促进耕地流转,降低成本、实现效益突破。二是强化“村企农”联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努力架起企业和农户深度交流融合的桥梁,鼓励企业开发精深加工项目,依托本地特色品牌,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企业与村集体签订种植合约,整村推进、连片种植,企业实行优价收购,形成种植户和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推进种植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强设施、增智慧,全力以赴稳产保供。一是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沙洋牧原楼房养猪、东宝肉羊增量提质、掇刀华中牛都养殖基地、钟祥湖北牧之宝10万只基础母羊养殖二期、京山湖北神地百万只无抗养殖基地、沙洋新农、钟祥蛋咯咯60万只蛋鸡高效立体设施养殖等项目建设,巩固稳产基础。二是发展智慧养殖。建设数字化牧场10家以上,实现畜禽养殖装备智能化、管理精细化、生产高效化,示范带动畜禽养殖场数字化升级。三是稳定生猪产能。压实生猪产能调控任务目标,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合理水平,防范生猪产能下滑。会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财政、用地、保险、信贷、环保等各项稳产政策落地见效。
(三)补短板、强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气候韧性农业,完善水利灌溉工程渠系配套,充分发挥抗旱、排涝作用,缓解或避免气候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改善农作物品种及栽培和种植管理措施,通过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更好地适应极端气候事件;另一方面,增强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此外,建设农业气候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和机制、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等也是构建韧性农业的有效方法。